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当前位置: 首页  >> 我们的节日  >> 网络中国节·春节  >> 查看详情

        新春走基层丨幸福花园里编织幸福年

        来源: 海原县融媒体中心  日期:2022-02-10 09:48:07  点击:564 
        分享:

              除夕团圆夜,万家灯火时,60岁的赵凡桃与儿孙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虎年春晚。

          不一会儿,“手痒”的她却悄悄拿出“家当”开始手工编织鞋子。

          “妈,过年了您休息休息嘛!”儿媳妇心疼婆婆。

          “几天不做就手生啦,平时忙着给别人编东西,过年这些天妈给你编一双漂亮的拖鞋穿。”

          做着自己爱好的手工编织,享受着天伦之乐和春晚带来的喜悦,赵凡桃一家的大年夜其乐融融。

          3年前,家住海原县深山关庄乡庙湾村的赵凡桃,人生中第2次进海原县城,就定居在了这里,从此成了“城里人”。

        幸福花园移民 (1).jpg

        位置优越、配套齐全的幸福花园移民安置小区。

          “做梦也没想到我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,搬迁的时候高兴得整天合不拢嘴。”赵凡桃说,都是党的移民好政策让她过上了现在的幸福生活。

          生于窑洞、长于窑洞的赵凡桃生活在老家庙湾村时,吃水要到远处一口井里挑水。告别窑洞多年后,所住的房屋也是逢雨必漏。因为山大沟深、交通不便,去一次县城单程需要3个小时。在赵凡桃57岁前,她只去过一次海原县城,还是因为去看病。

          2018年,海原县将李旺、树台、关庄等15个乡镇的劳务移民1064户4372人,易地扶贫搬迁至县城西南角新建的幸福花园安置小区,赵凡桃便是其中之一。

          幸福花园有31栋楼房,青瓦灰墙、整齐壮观。绿地、广场、健身器材、活动室、卫生室、幼儿园等小区各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。

         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,从地地道道的农民忽然转变为城市居民的赵凡桃陶醉不已。但很快她就产生了疑问,在老家有地可种,虽然收入不高,但是维持生计没问题。移民搬迁到城里,没有了土地,哪来的收入,吃饭岂不是都成问题?

        幸福花园移民 (2).jpg

        手工编织为移民妇女开辟增收渠道。

          实际上,赵凡桃的担忧是多余的,海原县为她安排得明明白白。2019年4月,在安置小区设立幸福社区,健全“两委”班子。搬迁安置定居后,社区深入推进“党建引领、技能提升、稳岗就业、移风易俗、社会融入”五项重点工作,围绕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”目标,通过落实劳务输出提升一批、培训创业就业一批、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等“四个一批”增收举措,持续提高移民收入。

          社区不但为赵凡桃安置了保洁员公益性岗位,而且组织开展手工编织等各类就业技能培训,不断提升移民就业能力,拓宽就业渠道。掌握一技之长的移民群众纷纷走上各个岗位,很快以全新的姿态立足于社会。在手工编织老师宋小娟手把手传授下,自认为“又慢又笨”的赵凡桃渐渐熟能生巧,成了老师心中的“三好学员”。如今,她制作的手工编织品已开始销售。

        幸福花园移民 (3).jpg

        幸福社区手工编织成品展示区。

          与赵凡桃一样,来自偏远山区的移民宋小娟通过培训掌握了手工编织手艺。不同的是,年轻又心灵手巧的她很快成为幸福社区手工编织带头人,带出了一支30余人的手工编织团队,编织的包包、帽子、拖鞋、玫瑰等款式、品质越来越好,并开辟了抖音、快手、朋友圈等网络渠道进行销售。

          幸福社区对于这个悉心培养的团队给予积极支持,提供了集中制作、交流、培训场所和编织的原材料。社区党支部书记、居委会主任黑正刚介绍,“春节期间我们手工编织都没闲着,在家积极创作,按订单生产,过了个不一样的年。下一步社区将通过与社会组织的密切协作,畅通销售渠道,把所有的利润返还给编织团队。这样一来,留守妇女们不用花一分钱,通过自己的双手足不出户就能增加收入。既解决了她们方便照顾老人、孩子的现实问题,又解决家庭收入问题。”

          千户移民安置区幸福花园,乘移民“东风”,走小康大道,结出了幸福“硕果”。(宁夏日报记者 王文革 文/图/视频)

        来源:宁夏日报客户端

        相关

          暂无信息